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视角,来帮大家深度切实地知道”被成为差生“的心理,你是不是也曾领会过,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曾、正在或者以后就会体受?这个中国教育的现实,是不是让人悲叹惋惜——
“先是努力,然后发现做不到。然后就会遭到无情的嘲笑,被同学看不起,被老师忽视。你当然有其他的优点,而你也拼命地想要证明这一点。可是大家的教育规范评价方法就只有一种,就是分数。满足不了这个条件,你有什么都没用。所以即使你在其他方面非常有天资,你也没办法得到别人,特别是老师的承认。然后你就会想:不就是分数么。然后你就堕落了。”
有一种学生,他们对老师和父母有点不听话,但也不至于桀骜不羁;对学习没热情,但也有我们的梦想。这类学生的一同特征是大道理了解一箩筐,非常期望自己进步,但我们的学习实行力很差,成绩一般在班级中下游甚至下游,对于游戏电视剧体育动漫综艺娱乐等之类的,非常有兴趣,但让他做一会儿题目,根本坐不住。有些人把这帮学生叫做“差生”,我把这帮学生叫做“浑浑噩噩的初中生”。
大家学校的老师和父母一般对如此的学生印象非常差,甚至嗤之以鼻,同学也是敬而远之,总感觉他们好逸恶劳,禁不起魅惑。
坦白的说,念书和教书的这这么多年,我认识了不少的“差生”,以我这类年的察看,我感觉:虽然有不少人差生是由于确实禁不起魅惑而慢慢堕落,但大部分差生却是由于找不到自己价值而开始变坏。
我在中学年代学习一直非常拼,长期不可以理解那些每天混吃等死的人的心理。直到我上了大学。
初中的时候,从心底里我对那些混混是很蔑视的。感觉他们整天追寻的都是感官上的娱乐,对,就是这种感官上的快乐,譬如结一帮兄弟,譬如交几个暧昧对象,当年正是《古惑仔》盛行国内的时候,一下子校园里出现了不少“浩南哥”,做的事情也无非就是吓唬吓唬低年级同学,偶尔也会由于哪个多看了哪个一眼而打架,在我看来都是极其可笑的事情。
由于初中班主任奉行“好带差”的原则,所以我有一段时间是被扔在一群所谓的差生里的。不过好在这类差生人品并不非常坏,我更不是非常不会做人的那种,所以在和他们相处的那段时间还是非常融洽的。虽然彼此都了解他们和自己绝不是同一类人,但互不干预。每次上课时我周围总会睡倒一片,下课我也会把我的笔记给他们推荐,课间的时候他们一块聊天也想带上我,给我讲讲哪个哪个哪个又分手了,哪个哪个哪个又和哪个打架了这类事情,总之一来二去,大伙都变得熟知了,甚至偶尔他们还会和我这种古板的好学生称兄道弟。当然,他们自己该如何生活还是如何生活,教室只不过他们用来睡觉的一个地方,我天天依然会看到他们早晨拖着无比疲惫的身体来到学校,黄昏精神百倍地走出校门,仿佛要去赴一场浪漫的约会或是英勇壮绝的战斗。
日渐的,我对差生和混混的怎么看有所改观。取而代之就是迷惑了:为何他们对朋友的态度和普通人并没差别,他们的人品也有非常不错的一面,但却甘于堕落呢?
后来我初中毕业,离开了那个充斥着大量的差生混混的班里,上了一所重点高中的重点班。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拼,我再也没遇到像他们那样的学生。每一个人都被牢不可破的无形的枷锁制约着,不敢越雷池半步。
然后,到了大学。虽然是一所门槛非常高的大学,也依旧有整天逃课,只沉溺于感官开心的人。即便他们以前是那样努力刻苦的学生,现在也陷入了堕落的泥淖。我看着他们,我心中充满了不屑。
转折点发生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:当时我选了一门课,排球。大概学了半个学期将来,我慢慢发现,无论我如何训练,我也学会不了方法,在几个考试考哪几科中都没及格。体育老师开始拿一种冰冷中包括蔑视的见地看着我,一些同学也开始在我考颠球的时候窃窃私语,而每当课间休息时,一群表现突出学生就会围在老师身边叽叽喳喳,老师对他们和蔼可亲,笑语嘤嘤,而那里,是像我一样的“差生”不可以涉足的范围。
我生活二十年来,从未被当成差生对待过。看到此情此景,我感觉真是一种讽刺。
当年他们遭遇的冷眼,蔑视,我都感同身受了。我想告诉他们我并非如此一个差劲的人,我也非常努力地训练过了,我也有不少其他方面的优点,但我却又非常快意识到:说再多也没用,他们并不在乎。他们在乎的,只不过而且只是你颠了多少个球。
于是开始出现另一个声音告诉我,有哪些大不了的,一节体育课,仅仅一学分,呵呵。
于是我开始心神不定,几乎是彻底舍弃这门课。我了解大家大学,对于这种体育这种课程,如何也会让我及格的。
我想这就是常见的差生心理:先是努力,然后发现做不到。然后就会遭到无情的嘲笑,被同学看不起,被老师看不起。你当然有其他的优点,而你也拼命地想要证明这一点。可是大家的教育规范评价方法就只有一种,就是分数。满足不了这个条件,你有什么都没用。所以即使你在其他方面非常有天资,你也没办法得到别人,特别是对未成年的学生最有影响力的,老师的承认。然后你就会想:不就是分数么。然后你就堕落了。
这真是中国教育规范下的另一种悲哀啊。
我过去和我的初中生朋友说过,在念书期间最好能悟出 5 个非常基本的道理,将来受益无穷。这类道理,我假如直接对你说可能成效不明显,是需要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历程慢慢悟出来的:
1.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,没那样多观众,其他人没绕着你转的义务;
2. 在每一方面,都有碾压你的人存在,你无论怎么样努力,都达不到他们的高度;
3. 努力后总是不可以获得相应的收成,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可能没有收成;
4. 不按规则而成才成名,一直是极少数特别出色而且幸运的人的专利;
5.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下,努力肯定比不努力更有收成。
这 5 个道理,都有一些比较适合的悟出时间:
第 1 个道理——越早悟出越好,最好不要迟于初中一年级;
第 2 个道理——当你首次发现自己无论怎么样费劲都不如人家的时候悟出最好,最好不要迟于高中一年级;
第 3、4、5 个道理——什么时间悟出无关紧要,但最好“捆绑着”悟出来;永远悟不出第 3 个道理也是一种幸运,这使你没必要悟出后面 2 个道理;但一旦悟出第 3 个道理,后面 2 个道理越早悟出越好。
在中学阶段,浑浑噩噩、不思进取的人,大概就是悟出了前 3 个道理,却还没有悟出后面 2 个道理。这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。
对于这样的情况,老师和父母能做的,应该是引导他们尽快悟出后面 2 个道理了吧。